|
[1] 俞国琴. 辽宁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研究[D]. 浙江大学, 2004,(03)
.
[2] 袁晓丹. 东北地区杂草稻亲缘关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主要特征的研究[D]. 延边大学, 2008,(04)
.
[3] 郑承志. 东北地区杂草稻几种特异性状的研究[D]. 延边大学, 2010,(10)
.
[4] 金鑫. 杂交—渐渗对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的遗传影响[D]. 复旦大学, 2011,(03)
.
[5] 江竺栖. 栽培稻基因渐渗对杂草稻种群遗传分化的影响[D]. 复旦大学, 2012,(08)
.
[6] 李振博.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6)
.
[7] 王舟. 温室条件下以生态适合度评估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和油菜分别向杂草稻和野芥菜基因漂移的风险[D].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3)
.
[8] 李玉融. 杂草稻杂草化特性、与栽培稻竞争关系以及化感潜力的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6)
.
[9] 曹旦. 栽培措施对杂草稻生长及其与栽培稻竞争的影响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6)
.
[10] 刘丹. 杂草稻ORFs区域遗传多样性及籼粳血缘分化[D].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