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振. 瘢痕灸足三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与机理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1) .
[2] 陈玉骐. 温针灸天枢、大肠俞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3] 朱校军.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4] 牟建蛟.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型)临床疗效观察[D].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5] 陈啟铭. 肠三针结合灸百会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6] 杨磊.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道微循环影响的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 吴晓亮. 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对其模型大鼠CGRP、NPY和5-HT的影响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4) .
[8] 狄忠. 足三里针灸适宜病症古代文献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9] 杨帅. 电针对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与情绪心理调节的机制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 王晓翠. 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代谢组学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