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宇. 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环境雌激素的行为归趋及风险评价[D].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2] 王娟. 环境雌激素联合作用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 四川大学, 2006,(02) .
[3] 严珍珍. 环境雌激素类物质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浙江理工大学, 2014,(01) .
[4] 董祥芝. 复杂样品环境雌激素前处理技术及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7) .
[5] 刘姗姗. 环境雌激素对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6] 岳强. 环境雌激素降解及检测研究[D]. 河北大学, 2006,(12) .
[7] 聂明华.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体中雌激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分配机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1) .
[8] 杜鹃. 环境雌激素双酚A对小鼠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的毒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5,(06) .
[9] 王君. 动物性食品中环境雌激素残留的检测与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 杨晓明. 长江、汉江(武汉)水源水及自来水中非挥发性有机物致突变性及类雌激素效应的比较[D].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