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松峰. 大麦不同类型引进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DH群体育种性状遗传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2] 潘高峰. 不同大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比较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3] 张建勇. 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交水稻指纹图谱构建[D]. 四川农业大学, 2003,(03)
.
[4] 聂石辉. 大麦抗旱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及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D]. 石河子大学, 2012,(05)
.
[5] 高永钢. 以色列野生大麦自然群体与世界不同国家栽培大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6] 陈雪. 干旱胁迫对不同大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浙江大学, 2015,(05)
.
[7] 鞠乐. 大麦(Hordeum VulgareL.)萌发期抗旱的生理机理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D].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8] 邓婷. 北美栽培大麦农艺、品质性状及酯酶同功酶分析[D].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9] 王军. 大麦(Yerong×Franklin)DH群体耐湿性评价与遗传分析[D]. 扬州大学, 2007,(06)
.
[10] 刘福. 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利用[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