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洪梅. 红松种子园优良无性系遗传结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6,(10)
.
[2] 刘晓春. 红松果林丰产无性系筛选与嫁接技术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3] 那冬晨. 红松坚果型优良无性系选择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2,(02)
.
[4] 李绪尧. 红松果林培育配套技术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5] 隋心. 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子代的父本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7)
.
[6] 赵鹏. 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开花结实习性及激素处理促进成花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01)
.
[7] 玄永男. 延边红松果材林经营调查研究[D]. 延边大学, 2006,(12)
.
[8] 王鹏良.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多年份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D].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4)
.
[9] 崔宝禄. 华北落叶松种子园种子低产的因素分析与对策[D].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
[10] 樊民亮.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亲本及子代性状变异与亲本选择[D].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