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凤娟. 转Bt+CpTI双价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及相关特性的研究[D]. 安徽农业大学, 2005,(05) .
[2] 陈庆园. 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个体检测标准与单雌系F_1代检测方法的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3] 陆萍.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及其监测方法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4) .
[4] 任璐. 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和寄生蜂的双重效应研究[D]. 扬州大学, 2003,(04) .
[5] 马海芹. 转Bt基因棉对棉田非靶标生物及次要害虫的影响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4) .
[6] 孙厚俊. 转Bt基因棉与棉铃虫间抗性互作关系的研究[D]. 扬州大学, 2007,(06) .
[7] 穆兰芳. Bt毒素(棉)对棉铃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影响[D].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8] 袁小玲. 转Bt+CpTI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性的遗传稳定性及时空表达特性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2,(01) .
[9] 董丰收.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玉米和抗虫棉的抗性反应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01) .
[10] 孙志新. 棉铃虫对双价(Bt+CpTI)抗虫棉抗性筛选及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