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娜. 夏玉米产量与氮硫吸收利用对氮硫肥的响应[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2] 邵丽丽. 硫营养对作物生理抗旱性指标的影响[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3] 赵海军. 磷素营养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D].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
[4] 张俊英. 氮胁迫下不同玉米基因型氮营养差异研究[D]. 河北农业大学, 2002,(02)
.
[5] 王凡. 不同基因型小麦硫效率差异及生理机制研究[D].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6] 朱超. 干旱条件下硫营养对玉米硫酸盐转运蛋白和ATP硫酸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7] 刘向生. 玉米磷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生理及遗传分析[D]. 中国农业大学, 2003,(03)
.
[8] 张永江. 不同基因型玉米光合生产效率差异及其遗传生理学基础[D].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
[9] 周联东. 玉米氮高效指标鉴定及其遗传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10] 滕险峰. 土壤中硫的组成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的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0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