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何中华. “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哲学意蕴[J]. 哲学研究, 1996, (09)
.
[2] 吴学琴.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研究综述[J]. 哲学动态, 2000, (01)
.
[3] 李春. 区域性洪涝灾害的灾情评估[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4)
.
[4] 吴健生,王仰麟,南凌,李正国,李莉. 自然灾害对深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2)
.
[5] 徐伟,王静爱,史培军,周俊华. 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1)
.
[6] 周魁一. 防洪减灾观念的理论进展——灾害双重属性概念及其科学哲学基础[J].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1)
.
[7] 邱玉珺,王静爱,邹学勇. 区域灾情评价模型[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03)
.
[8] 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刘惠敏. 建立社会安全保护体系,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J].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3)
.
[9] 聂高众,高建国,马宗晋,高庆华,苏桂武. 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J].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1)
.
[10] 崔鹏,杨坤,韦方强,胡凯衡. 泥石流灾情综合评估模式[J].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