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广荣,张子学,张从宇,胡能兵. 蝴蝶兰原球茎诱导与增殖研究[J]. 种子, 2006,(12) .
[2] 范树国,李应安,邱璐,李国树,杨海艳,李易洲,谢美华,胡超. 蝴蝶兰原球茎诱导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09,(05) .
[3] 陈银凤,林宏. NAA和6-BA对蝴蝶兰原球茎增殖的影响(简报)[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7,(03) .
[4] 朱红华,苏红梅. 蝴蝶兰原球茎继代培养的研究[J]. 辽宁林业科技, 2008,(05) .
[5] 苏家乐,陈尚平,何小弟,汤久顺. 蝴蝶兰类原球茎增殖影响因子初探[J]. 江苏农业学报, 2008,(06) .
[6] 顾德峰,赵春莉,张红伟,宋彦君,谷素敏,张家旭. 蝴蝶兰无性快繁规模化生产中玻璃化原球茎状体产生的原因及其恢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09) .
[7] 刘亮,易自力,蒋建雄,陈智勇,黄丽芳. 蝴蝶兰丛生芽、原球茎途径的组织培养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8,(03) .
[8] 杨海芸,吴震,王广东,韦月仙. 不同培养条件对蝴蝶兰离体叶片不定芽发生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7,(01) .
[9] 苏家乐,陈尚平,汤久顺,何小弟,李晓刚,姜维华. 蝴蝶兰花梗节间切段的类原球茎诱导与增殖[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05) .
[10] 刘晓燕,向青云,刘玲玲,王天文,赵宁,张朝君. 基本培养基及附加物对蝴蝶兰原球茎增殖效果的影响[J]. 种子, 200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