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瑞,郑殿升,樊路. 普通小麦品种中Ph基因突变体自然存在的可能性研究[J]. 作物学报, 1999,(01) .
[2] 刘登才,魏育明,郑有良. 用新隐性ph基因向小麦转移Aegilops variabilis Eig遗传物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9,(03) .
[3] P.D.Chen,侯文胜. 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Ph'基因从拟斯卑尔脱小麦向普通小麦的导入[J]. 麦类作物学报, 1997,(03) .
[4] 张悦,林志珊,叶兴国,辛志勇,郭世华. 小麦染色体配对基因Ph1结构剖析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09,(14) .
[5] 石丁溧,傅体华,任正隆.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系的选育与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2008,(03) .
[6] 徐国辉,王永斌,陈静,郭长虹. 杀配子染色体及其在创制小麦族染色体易位系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0) .
[7] 相志国,刘登才,郑有良,张连全,颜泽洪. phKL基因诱导小麦远缘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能力界于Ph1和Ph2基因突变体之间[J]. 遗传, 2005,(06) .
[8] 王献平,初敬华,张相岐. 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高效诱导和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 遗传学报, 2003,(07) .
[9] 别同德,汪乐,何华纲,亓增军,冯高,陈全战,李海凤,陈佩度. 一个花粉辐射诱导的小麦-簇毛麦相互易位染色体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J]. 作物学报, 2007,(09) .
[10] 张晓科,柴守诚,杨天章. 小麦PH基因系的研究及应用[J]. 西北农业学报, 199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