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树林
,郑全全. 中学生应激源、应付方式和情绪相关性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05)
.
[2] 赵国秋. 杭州市1245名中学生应激源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2003,(06)
.
[3] 潘建男,郑胜圣,郑全全,陈树林. 城市中学生应激源调查[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04)
.
[4] 郑全全,陈树林. 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04)
.
[5] 姜国俊. 沧州市中学生应激源状况调查[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6] 郑全全,陈树林,郑胜圣,黄丽君. 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 2001,(02)
.
[7] 何梅,杨金声,赵宏伟,王俐玻,刘国敏,张健,关绍卿. 大学生心理性应激源变化趋向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09)
.
[8] 毛艳霞. 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02)
.
[9] 梁宝勇,郭倩玉. 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 Ⅲ应付方式与人格[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01)
.
[10] 黄小迅,朱广荣. 1485例中学生心理应激源和应对方式的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