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明. 甘草的研究概况[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0,(03) .
[2] 高鸿霞,邵世和,王国庆. 中药甘草研究进展[J]. 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4,(05) .
[3] 田庆来,官月平,张波,刘会洲. 甘草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02) .
[4] 王照兰,杜建材,于林清,巴达拉呼,史智. 甘草的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中国草地, 2002,(01) .
[5] 项昭保,霍丹群. 甘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2,(03) .
[6] 高雪岩,王文全,魏胜利,李卫东.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21) .
[7] 邢国秀,李楠,王童,杨美燕. 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07) .
[8] 丛景香,高丽娟,林炳昌.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 精细化工, 2004,(S1) .
[9] 梁冰,杨爱馥,黄凤兰,胡宝忠. 甘草属(Glycyrrhiza)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01) .
[10] 董文宾,赵旭博,王顺民,于琴. 甘草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