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桂生.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现状与展望[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02) .
[2] 邱海波,陈德昌,潘家绮,刘大为,马遂. 急性肺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与药物治疗探讨[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9,(11) .
[3] 张青,李琦,毛宝龄,钱桂生,陈正堂,徐剑铖. ARDS和SIRS病人血浆TNF-α、IL-1β、IL-6及IL-10水平的变化[J]. 感染、炎症、修复, 2004,(03) .
[4] 钱桂生. 在实践中提高对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概念的认识[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2,(04) .
[5] 张宏伟,潘灵辉. 急性肺损伤与细胞因子平衡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06,(23) .
[6] 唐镍,曹玥,黄英. 急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05) .
[7] 毛宝龄. 深入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的失控与调控[J]. 中华内科杂志, 1997,(01) .
[8] 陈成,黄建安.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评估指标研究进展[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8,(02) .
[9] 戴甜,曹书华. 细胞因子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J]. 医学综述, 2008,(06) .
[10] 孙晓娟. 缓解期哮喘患者吸入类固醇激素后V_(50)、V_(25)的变化及意义[J]. 山东医药, 199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