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宝玉,徐家宽,王余龙,姚友礼,吕贞龙,黄建晔,蔡建中. 不同生育时期氮素供应水平对杂交水稻根系生长及其活力的影响[J]. 作物学报, 1997, (06) .
[2] 董桂春,王余龙,吴华,王坚刚,蔡惠荣,张传胜,蔡建中. 供氮浓度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J]. 江苏农业研究, 2001, (04) .
[3] 樊剑波,张亚丽,万小羽,沈其荣. 水稻根系与氮素吸收利用之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2) .
[4] 李永夫,罗安程,黄继德,魏兴华. 不同磷效率水稻基因型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6, (06) .
[5] 王艳,米国华,陈范骏,张福锁. 玉米氮素吸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的相关性[J]. 生态学报, 2003, (02) .
[6] 廖兴其. 根系研究方法评述[J]. 世界农业, 1995, (07) .
[7] 孙敏,郭文善,孙陶芳,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 氮素形态对两个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06) .
[8] 孙敏,郭文善,朱新开,封超年,郭凯泉,彭永欣.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苗期根系的NO_3~-、NH_4~+吸收动力学特征[J].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05) .
[9] 孙敏,郭文善,孙陶芳,朱新开,封超年,彭永欣. 氮素形态对小麦根系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01) .
[10] 闫登明,李世清,李生秀. 氮素形态和铁营养对玉米苗期生长及体内铁分布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