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继. 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J]. 植物分类学报, 2001,(04)
.
[2] 时翠平,葛会波,张成合,郭振怀. 草莓未减数配子形成的细胞学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2,(10)
.
[3] 高姣,刘君,申连英,褚新房,徐超群,杜增峰,李登科,王哲,张振东,庞晓明. 用SSR标记分析‘赞皇大枣’遗传变异[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6)
.
[4] 彭静,魏岳荣,熊兴华. 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1)
.
[5] 朱娇,刘译阳,曾瑞珍,黎扬辉,郭和蓉,谢利,易懋升,张志胜. 不同倍性蝴蝶兰未减数雄配子的发生及其细胞学机理初探[J]. 园艺学报, 2014,(10)
.
[6] 曹玉芬,刘凤之,高源,姜立杰,王昆,马智勇,张开春. 梨栽培品种SSR鉴定及遗传多样性[J]. 园艺学报, 2007,(02)
.
[7] 寇春兰,赵来宾,刘梦,郝明,甯顺腙,袁中伟,刘登才,张连全. 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连锁标记及染色体区段检测[J]. 作物学报, 2016,(07)
.
[8] 焦锋,薛忠民,苏超. 桑树多倍体鉴定和育种研究现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5,(12)
.
[9] 廖祥儒,朱新产. 未减数配子和多倍体植物演化[J]. 生物学通报, 1996,(12)
.
[10] 郭启高,宋明,梁国鲁. 植物多倍体诱导育种研究进展[J]. 生物学通报, 200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