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赵纳,侯大斌,刘向鸿. 不同炮制方法对附子中乌头总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 中药材, 2011,(01)
.
[2] 陈荣昌,孙桂波,张强,孙晓波. 附子炮制减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15)
.
[3] 熊兴富. 附子的加工炮制对疗效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26)
.
[4] 唐小龙,易进海,夏燕莉,黄志芳,陈燕,刘玉红. 不同炮制方法对附子6种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21)
.
[5] 黄勤挽,周子渝,王瑾,刘荣华. 附子炮制历史沿革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3)
.
[6] 温瑞卿,李东辉,赵昕,王伽伯,赵艳玲,张萍,孙志勇,鄢丹,肖小河,任玉珍,李飞,杜杰,周海燕. 基于化学分析的毒性中药附子炮制方法的合理性研究[J]. 药学学报, 2013,(02)
.
[7] 叶强,郭一平,彭成. 炮制方法对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J]. 华西药学杂志, 2013,(03)
.
[8] 叶强,彭成,郭力. 附子古今炮制方法概述[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2)
.
[9] 王莉,张振东,杨又华. 附子炮制研究概况[J]. 中医药研究, 1994,(01)
.
[10] 沈玉巧,林华,邓广海,贾雪岩. 不同炮制工艺附子煎煮液的急性毒性探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