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陆燕,赵天祥,刘国祥,贾继增,孔秀英. 小麦矮秆圆粒突变体的鉴定与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01)
.
[2] 姚金保,马鸿翔,姚国才,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张鹏. 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02)
.
[3]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01)
.
[4] 郑小国,陈亮,罗利军. 植物中表观遗传修饰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13,(05)
.
[5] 段灿星,江凯,秦子惠,孙素丽,宋凤景,王晓鸣. 玉米抗南方锈病种质标记基因型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 2015,(06)
.
[6] 吴培培,宋双,张福彦,陈锋,崔党群.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种质脂肪氧化酶活性分析及等位基因检测[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02)
.
[7] 欧俊梅,王治斌,周强,任勇,李生荣,陶军. 糯小麦矮源新种质11-805矮秆性状遗传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4)
.
[8] 杨玉双,李强,王道文,陈秀敏,张坤普. 国审小麦品种‘衡观35’中重要农艺性状控制基因的检测和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9)
.
[9] 孙苏阳,王永军,李海军,李丽丽,刘友华,纪凤高. 小麦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6)
.
[10] 赵琰,秦丽燕,杨伟,梁荣奇,尤明山,刘广田. 普通小麦品种(系)籽粒的铁含量分布[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