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长振,吴可,丛建波. 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生物医学应用[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01)
.
[2] 宋立为,孙喜文,贾建革. 医学装备的电磁辐射及其生物效应的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9,(01)
.
[3] 李国庆,陈亚明,雷国华. 微波人体模拟肌肉组织的介电常数的测量[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1995,(04)
.
[4] 张骁,路国华,荆西京,王华,张扬,于霄,张珠,张华,王建琪. 基于微波传感器的非接触心率变异性检测方法[J]. 医疗卫生装备, 2012,(04)
.
[5] 黄林,刘立新,鲁奎,钟晓春,李婷婷,陈炳章,荣健,蒋华北. 3GHz微波热声成像系统[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02)
.
[6] 张万杭. 微波生物效应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 微波学报, 1988,(02)
.
[7] 张烨,钱志余,郭金涛,胡光霞,赵金哲. 肿瘤微波热消融有效毁损区域温度场分布的仿真研究[J]. 生物物理学报, 2012,(09)
.
[8] 邓桦,王德文,彭瑞云,王水明,陈建魁,张飒,董波,王晓民. 高功率脉冲微波和电磁脉冲辐照对心肌细胞膜电穿孔效应及机理的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5,(04)
.
[9] 肖秋金,梁萍,王珍丽,于德江,于晓玲. 气冷却天线微波消融热场的实验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7,(01)
.
[10] 李刚,杨英超,林凌,程立君. 电磁场的生物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生命科学仪器, 2008,(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