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强. 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 世界建筑, 2006,(07) .
[2] 魏士宝,胡维平. 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04) .
[3] 黄宇频. 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J]. 山西建筑, 2008,(06) .
[4] 田宝江. 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层次论[J]. 城市建筑, 2005,(03) .
[5] 王斌. 居民行为心理特性与户外空间研究[J]. 安徽建筑, 2005,(05) .
[6] 陈柳. 当代中日城市住宅区交往空间之比较[J]. 山西建筑, 2007,(18) .
[7] 王建辉,李建平. 江南水乡交往空间形态浅析[J]. 山西建筑, 2007,(05) .
[8] 万丽. 关注交往助动的现代公共空间设计初探[J]. 室内设计, 2008,(03) .
[9] 冯四清. 浅谈居住区中的交往空间[J]. 安徽建筑, 1997,(02) .
[10] 邹颖,卞洪滨. 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J]. 世界建筑, 20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