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红,秦瑞珍. 水稻花药培养过程中各种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7,(03) .
[2] 何平,沈利爽,陆朝福,陈英,朱立煌. 水稻花药培养力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J]. 遗传学报, 1998,(04) .
[3] 陈英,田文忠,郑世文,李良材. 影响籼稻花药培养诱导率的因素及基因型的作用研究[J]. 遗传学报, 1991,(04) .
[4]籼稻花药培养研究——Ⅰ.基本培养基及附加成分在诱导籼稻花药产生愈伤组织及根芽分化中的作用[J]. 遗传学报, 1975,(01) .
[5] 陈红,秦瑞珍. 提高水稻同源四倍体花药培养愈伤诱导率的研究[J]. 作物学报, 2007,(01) .
[6] 刘鸿艳,郑成木. 花药培养育种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 2001,(01) .
[7] 孙宗修,卓丽圣,程式华,冯锋. 水稻花培技术的改进及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综述)[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7,(03) .
[8] 富昊伟,李友发. 水稻花培育种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04) .
[9] 杨跃生,简玉瑜. 影响水稻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数量和质量的因素[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996,(02) .
[10] 张晓丽,魏俊杰. 影响小麦花药培养的因素[J]. 农业网络信息, 20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