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印东,吴金水,赵世伟,郭胜利,路鹏. 子午岭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剖面有机质与持水性能变化[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06) .
[2] 沈宏,曹志洪,胡正义.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J]. 生态学杂志, 1999,(03) .
[3] 陈庆强,沈承德,易惟熙,彭少麟,李志安. 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1998,(06) .
[4] 方运霆,莫江明,彭少麟,李德军. 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J]. 生态学报, 2003,(09) .
[5] 何小琴,蒋志荣,王刚,李晓捷. 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与环境因子的分类与排序[J].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3) .
[6]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J]. 生态学杂志, 2007,(02) .
[7]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
[8] 徐德应. 人类经营活动对森林土壤碳的影响[J]. 世界林业研究, 1994,(05) .
[9]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01) .
[10] 金峰,杨浩,赵其国.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土壤, 20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