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蒲晓娟,陈辉. 华山松蓝变真菌(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2] 朱长俊,唐明,陈辉. 华山松大小蠹体内外和坑道内蓝变真菌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
.
[3] 张旭,陈辉,胡景江,刘琳. 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真菌过氧化物酶组织化学定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03)
.
[4] 霍燕,陈辉. 秦岭华山松单萜类挥发物的动态变化[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05)
.
[5] 赵利敏,陈锐,何杰. 华山松大小蠹幼虫分布状态及最佳抽样模型[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06)
.
[6] 李开仁,邵崇斌,戴建昌. 华山松大小蠹的危害状况分析及预测[J].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7,(S1)
.
[7] 李开仁,邵崇斌,戴建昌. 华山松大小蠹空间格局及最佳模型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7,(S1)
.
[8] 周嘉熹,孟德顺,戴建昌,李晓燕. 华山松大小蠹危害动态的因子分析及预测模型[J].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7,(S1)
.
[9] 刘锁成,彭岚,王三省,蔡宗科. 华山松大小蠹危害流脂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08,(03)
.
[10] 李菊,谢寿安,吕淑杰,丁彦,巩雪峰,徐生福. 寄生性天敌对华山松大小蠹种群控制作用评价[J]. 中国森林病虫, 2009,(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