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石兰萍,田琳琳,袁劲松,杨冬艳,操静. 野菊花的研究概况[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05)
.
[2] 顾瑶华,秦民坚. 我国药用菊花的化学及药理学研究新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4,(06)
.
[3] 胡佳兴,楼一层,王晨,杨翰,王鹏. 复方夏枯草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药师, 2010,(06)
.
[4] 刘光敏,贾晓斌,王恒斌,封亮,陈彦. 夏枯草防治肿瘤化学成分/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09,(12)
.
[5] 肖红玉,柴春彦,刘国艳,史贤明. 检测克伦特罗的免疫生物传感器的研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01)
.
[6] 余茜,戚进,刘守金. 夏枯草果穗的化学成分[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05)
.
[7] 李芳,林丽美,李春. 夏枯草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4)
.
[8] 王巧娥,任虹,曹学丽. 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4)
.
[9] 孙昱,马晓斌,刘建勋. 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01)
.
[10] 顾晓洁,李友宾,李萍,钱士辉,段金廒. 夏枯草花穗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