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宪斌,陈楠,田胜艳,降升平,孙莲娜,李国锋. 天津高沙岭潮间带泥螺对多环芳烃菲的累积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4) .
[2] 白云,李川,焦昭杰.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室内模拟试验[J].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1,(01) .
[3] 姚晓,山口一岩,邹立,高会旺,郭新宇. 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沉积环境对底栖叶绿素a分布特征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0,(09) .
[4] 李庆彪,董景岳,房轼范,李梦笔,李金明. 渤海湾潮间带文蛤群体组成、分布和移动习性的调查[J].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7,(06) .
[5] 万峻,孟伟,郑丙辉. 潮间带湿地稳定岸线功能退化评价方法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0,(04) .
[6] 郭楚玲,郑天凌,洪华生.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J]. 海洋环境科学, 2000,(03) .
[7] 劳治声,金庆祥,陈全. 潮间带小海湾围堤对湾外水下岸坡的影响[J]. 海洋湖沼通报, 1995,(01) .
[8] 庄树宏,刘雪梅,李晖. 烟台海域潮间带无脊椎动物对Pb、Cd、Cu、Zn的富集作用[J]. 海洋通报, 1998,(02) .
[9] 胡嘉东,郑丙辉,万峻. 潮间带湿地栖息地功能退化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02) .
[10] 乔俊,陈威,张承东. 添加不同营养助剂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影响[J]. 环境化学, 20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