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纪曾,林通国. 针刺手法“烧山火”和“透天凉”对人体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J]. 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1964,(04)
.
[2] 王东岩,徐小梅,欧阳钢. 针灸对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11,(03)
.
[3] 萧友山. 从皮肤通电抵抗所看到的经络形态(介绍中谷博士的“良导络”研究)[J]. 中医杂志, 1958,(02)
.
[4] 叶雪清,杨少文,李安,马玉. 阳虚患者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相互关系[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10)
.
[5] 许超,肖鲁伟,童培建,史晓林.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J]. 中医正骨, 2010,(02)
.
[6] 张萍,徐凤芹. 阳虚与非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10)
.
[7] 孙振晓,孙宇新,于相芬.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执业药师, 2016,(03)
.
[8] 傅鹰,吴昭清. 循证性临床指南综述——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J]. 中国药师, 2005,(01)
.
[9] 祝向红,濮欣,何健生,郭聂涛,罗泽坤,顾向明,陈勇,杨进,朱小华. 中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雌二醇、睾酮的关系[J]. 中国中医急症, 2007,(05)
.
[10] 祝向红,卜欣,何健生,杨进,陈翊. 中医辨证治疗中老年高血压对睾酮与雌二醇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07,(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