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红,杨迤然. 贵州主要地方李品种的调查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03) .
[2] 王静,张晓煜,杨洋,张磊,李红英,段晓凤,马国飞,张学艺. 宁夏杏、李子花期幼果期霜冻指标试验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1) .
[3] 夏德刚. 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落实责任 普定天保工程扎实推进[J]. 中国林业, 2007,(10) .
[4] 刘昶,余华,陈士林. 中国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战略框架简述(英文)[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1,(01) .
[5] 彭宏祥,苏伟强,刘业强,刘荣光. 广西李资源调查及品种分类[J]. 西南农业学报, 1995,(02) .
[6] 孙凡,徐圣旺,姚小华. 黔中典型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动态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7] 买买提江·吐尔逊,迪利夏提·哈斯木,曾莎莎. 乌鲁木齐市彩叶树种资源及其园林应用调查与分析[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0,(05) .
[8] 段雪荣,陶永胜,杨雪峰. HPLC法快速检测李子酒中多种有机酸[J]. 西北农业学报, 2007,(05) .
[9] 沈平,彭晓邦,仲崇高,蔡靖,姜在民,张硕新. 李子叶水浸液对5种作物的化感效应[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