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晖,蒋忠诚,王月,罗为群. 新疆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05)
.
[2] 张应华,仵彦卿,温小虎,苏建平. 环境同位素在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 水科学进展, 2006,(05)
.
[3] 张光辉,聂振龙,王金哲,程旭学. 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效应[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5)
.
[4] 聂振龙,陈宗宇,申建梅,张光辉,程旭学. 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黑河源区水文循环特征[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1)
.
[5] 张明军,马潜,李亚举,王圣杰. 季风边缘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以兰州市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
[6] 李廷勇,李红春,沈川洲,杨朝秀,李俊云,衣成城,袁道先,王建力,谢世友. 2006~2008年重庆大气降水δD和δ~(18)O特征初步分析[J]. 水科学进展, 2010,(06)
.
[7] 柳鉴容,宋献方,袁国富,孙晓敏,刘鑫,王仕琴. 中国东部季风区大气降水δ~(18)O的特征及水汽来源[J]. 科学通报, 2009,(22)
.
[8] 王宁练,张世彪,贺建桥,蒲健辰,武小波,蒋熹. 祁连山中段黑河上游山区地表径流水资源主要形成区域的同位素示踪研究[J]. 科学通报, 2009,(15)
.
[9] 谭忠成,陆宝宏,汪集旸,孙营营. 同位素水文学研究综述[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0] 张应华,仵彦卿. 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中氢氧同位素与温度关系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07,(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