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尚庆茂,李晓芬,张志刚. 植物对逆境交叉适应的分子机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7,(09)
.
[2] 郭丽红,吴晓岚,龚明. 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玉米幼苗热激诱导的交叉适应中的作用[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04)
.
[3] 武杭菊,胡景江,杨峰,曹翠玲. 干旱-低温交叉逆境下小麦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变化与交叉适应的关系[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04)
.
[4] 郑世英. 植物对不良环境的交叉适应[J]. 德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
[5] 庞金安,马德华,霍振荣. 植物交叉适应研究进展[J]. 天津农业科学, 1999,(04)
.
[6] 王利军,李绍华,李家永,杨树华,刘允芬,石玉林. 温度逆境交叉适应对葡萄叶片膜脂过氧化和细胞钙分布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03)
.
[7] 张俊环,黄卫东. 葡萄幼苗在温度逆境交叉适应过程中活性氧及抗氧化酶的变化[J]. 园艺学报, 2007,(05)
.
[8] 张俊环,黄卫东. 葡萄幼苗在温度胁迫交叉适应过程中对水杨酸的应答[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04)
.
[9] 陈秉初,苏维埃. 交叉适应中水稻幼苗根系质膜ATP酶活力的变化[J].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3)
.
[10] 张俊环,黄卫东. 植物对温度逆境的交叉适应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3,(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