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玉萍,王晓鸣,马青.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 玉米科学, 2007,(02)
.
[2] 杨继良,王斌. 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J]. 遗传, 2002,(04)
.
[3] 赵书文,杨秀林,郭东.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原因与综合治理措施[J]. 中国植保导刊, 2005,(03)
.
[4] 张培高,汪燕芬,吕宏斌,罗黎明,番兴明. 抗玉米大斑病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的效应[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05)
.
[5] 郑祖平,刘小红,黄玉碧,李钟,何川,谭振波.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04)
.
[6] 李海春,傅俊范,王新一,王帅,贾晓辉,薛腾,白静. 玉米大斑病病情发展及病斑扩展时间动态模型的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
[7] 曹志艳,董金皋,杨胜勇,姚晓霞.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的一些理化性质和光谱吸收特征[J]. 植物病理学报, 2007,(04)
.
[8] 邢继红,董金皋. 玉米大斑病菌菌丝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J]. 植物病理学报, 2006,(02)
.
[9] 曹志艳,于清,范永山,姚晓霞,董金皋.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J]. 植物保护学报, 2007,(03)
.
[10] 范永山,谷守芹,董金皋,董秉芳. 特异性MEK抑制剂U0126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产生和致病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