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海英. 甘蓝新贵 豪艳50[J]. 蔬菜, 2008,(01)
.
[2] 田筑萍,王通强,马晓峰. SSR分子标记技术在杂交油菜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初探[J]. 种子世界, 2006,(12)
.
[3] 伍宁丰,李汝刚,伍晓明,朱莉,范云六,钱秀珍. 中国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子标记[J]. 生物多样性, 1997,(04)
.
[4] 刘忠松,官春云,孟金陵,危文亮. 油菜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1997,(05)
.
[5] 王翠仙,武永慧. 早熟甘蓝种质资源创新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08,(01)
.
[6] 赵坚义,H.C.Becker. 同工酶分子标记研究中国和欧洲栽培油菜的遗传差异[J]. 作物学报, 1998,(02)
.
[7] 干滟,曾凡亚,赵云,张义正. 甘蓝型油菜“79.7”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RAPD分子标记初步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1999,(S2)
.
[8] 刘春林,官春云,李栒,阮颖,廖晓兰,熊兴华,周小云,王国槐,陈社员. 油菜分子标记图谱构建及抗菌核病性状的QTL定位[J]. 遗传学报, 2000,(10)
.
[9] 赵建伟,陈爱武,周以挺,王俊霞,孟金陵. 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初步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S3)
.
[10] 李艳萍,赵熙,侯宗柳.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学中的应用[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3,(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