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杜景红,左廷兵,李凤兰,胡宝忠. 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03)
.
[2] 黄琼林,杨锦芬,詹若挺,严萍,徐晖,陈蔚文. 基于ISSR分析的阳春砂分子鉴别[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0,(05)
.
[3] 刘和平,谢培山,田润涛. 柴胡属药材皂苷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8,(01)
.
[4] 陈莹,谭玲玲,蔡霞,胡正海. 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02)
.
[5] 单宇,冯煦,董云发,袁昌齐. 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新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4,(04)
.
[6] 袁飞,冯金朝,王俊丽. 我国少数民族药用植物多样性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1)
.
[7] 袁王俊,许守明,张维瑞. 连翘原植物的分子鉴定[J]. 中药材, 2009,(10)
.
[8] 冷春鸿,陶正明,吴志刚,林新春,娄永峰,姜程曦. 不同产地温郁金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 中药材, 2009,(10)
.
[9] 陶刚,刘涛,朱英,刘作易. 贵州中药材钩藤属植物的分子鉴定[J]. 中药材, 2008,(06)
.
[10] 王秀全,李玉新,李会成,张永刚,赵露,于英. 北柴胡种源道地性的RAPD分析[J]. 中药材, 2003,(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