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梁华林.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女性流动与公共政策的选择——以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为例[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06)
.
[2] 梁华林. 农村女性流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8,(06)
.
[3] 梁伟,杨风. 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带来的负面效应与对策建议[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4] 冯晓燕,侯国凤.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9)
.
[5] 孙琼如. 婚姻:农村女性迁移的翘翘板——农村女性婚姻迁移的社会学分析[J]. 青年探索, 2004,(06)
.
[6] 孙琼如. 外来农村妇女职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泉州市流动人口为例[J].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04)
.
[7] 张凤华,曾一帆. 社会性别理论视野中的女农民工劳动权益侵害及其应对——以武汉市为例[J]. 社会主义研究, 2007,(05)
.
[8] 张志蓬. 试析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心理和谐[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04)
.
[9] 崔建周,张忠友. 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的现状、意义与对策[J]. 桂海论丛, 2008,(03)
.
[10]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 北京市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2,(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