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于少泓,孙广仁. 肺阳与哮喘病寒饮蕴肺证的关系[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05)
.
[2] 沈承玲,孙塑伦,高颖,孙广仁,赵海滨. 论肺阳在肺主行水中的作用[J]. 中医药学报, 2005,(02)
.
[3] 张德新,潘丰满. 肺阳理论再认识[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6,(12)
.
[4] 朱丽红,王宗殿. 略论肺阳虚与肺阳实[J]. 中医药学刊, 2006,(07)
.
[5] 孙广仁. 试论五脏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03)
.
[6] 方亚利,孙广仁. 《内经》中“阴阳”语义解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03)
.
[7] 孙广仁. 《内经》中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05)
.
[8] 孙广仁. 论“气分阴阳”对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
[9] 孙广仁. 五脏精气阴阳的虚性病机及几个相关问题[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07)
.
[10] 程畅和,朱向东. 论肺阳和肺阳虚证[J]. 中医药信息, 2003,(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