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詹艾斌. 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J]. 社会科学研究, 2007,(02)
.
[2] 刘敬东. 全面理解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述评[J]. 学习与探索, 2004,(06)
.
[3] 彭进清. 网络空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建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4)
.
[4] 黄明娣. 肯定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革的实质[J]. 求实, 2004,(07)
.
[5] 詹艾斌. 论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5,(01)
.
[6] 陈凡,董传升,贾岩. 技术图景中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J]. 哲学研究, 2007,(06)
.
[7] 詹扬扬. 论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影响[J]. 学术研究, 2001,(08)
.
[8] 和学新. 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
[9] 郝胤舟. 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的互动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 2007,(07)
.
[10] 陈虎腾. 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兼论人的主体性[J]. 求实, 2006,(S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