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援虎,温远影,匡廷云. 萝藦科马利筋族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Ⅱ)[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0,(05) .
[2] 陈聪颖. 催吐白前和萝藦科植物Tylophora tanakae中菲并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对敏感的或耐药癌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J].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3,(03) .
[3] 朱长山,万四新,胡焕富,李春凤. 《河南植物志》萝藦科(Asclepiadaceae)补遗[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
[4] 莫罗坚,黄久香,庄雪影,李秉滔. 国产萝藦科牛奶菜族11属植物叶表皮形态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02) .
[5] 李秉滔. 非洲和亚洲萝藦科新植物[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01) .
[6] 刘祯,张欢. 对萝藦科植物药理作用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5) .
[7] 徐文芬,何顺志. 贵州唇形科、苦苣苔科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J]. 贵州科学, 2005,(04) .
[8] 张国华,张如松. 萝藦科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3) .
[9] 薛秋华,胡莉莉. 萝藦科观赏植物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4) .
[10] 孙济平,何顺志. 贵州特有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