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起. 浅议肺阳虚证[J]. 黑龙江中医药, 2004,(01)
.
[2] 程畅和,朱向东. 论肺阳和肺阳虚证[J]. 中医药信息, 2003,(06)
.
[3] 王玉兴,曾又佳,段荣蓉. 肺阳虚证复兴之初探[J]. 天津中医药, 2007,(02)
.
[4] 张新芳,方志斌,蔡圣荣. 肺阳虚证研究进展[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6,(06)
.
[5] 陈燕,陈伟,刘家义. 肺阳虚辨治体会[J]. 山西中医, 2004,(04)
.
[6] 朱丽红,王宗殿. 略论肺阳虚与肺阳实[J]. 中医药学刊, 2006,(07)
.
[7] 侯风刚,赵钢,贺宪民. 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中方法学应用概述[J]. 陕西中医, 2005,(05)
.
[8] 陈宝明,柴茂山,常暖,郑爱义,王自润. 肺阳虚与慢性支气管炎[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02)
.
[9] 连利军. 肺阳及肺阳虚研究概述[J]. 江西中医药, 2008,(01)
.
[10] 董祥. 1984~2004年中医肺阳虚证文献分析[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