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磊青. 社区安全与环境设计——在“可防卫空间”之后[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
[2] 刘成. 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4,(04) .
[3] 姜玉艳,周官武. 可防卫空间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01) .
[4] 毛媛媛,戴慎志. 犯罪空间分布与环境特征——以上海市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3) .
[5] 朱玉兰,刘峘,汪磊. 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途径探讨[J]. 城市, 2006,(05) .
[6] 毛媛媛,戴慎志. 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的剖析和借鉴[J]. 国际城市规划, 2008,(04) .
[7] 翁里,潘建珍. 城市规划与防控犯罪之理论初探[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02) .
[8] 徐磊青. 城市开敞空间中使用者活动与拥挤的研究——以上海城市中心区广场与步行街为例[J]. 新建筑, 2005,(03) .
[9] 刘泉,梁江. 消极空间的积极应对——长春市某街巷的环境设计研究[J]. 规划师, 2007,(05) .
[10] 王发曾.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J]. 地理研究, 20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