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丽平,李巧萍,王盘兴. 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异常持续性初步分析[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03)
.
[2] 李金龙,纪立人. 夏季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持续性异常的地理分布及区域特征[J]. 大气科学, 1994,(02)
.
[3] 陈辉,施能,王永波. 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趋势变化与突变[J]. 热带气象学报, 2000,(03)
.
[4] 王盘兴,李长清,高智. 北半球一月和七月100百帕高度场遥相关结构的分析[J]. 气象科学, 1988,(01)
.
[5] 林振敏,施能. 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特征与我国区域气候[J]. 气象科技, 2004,(05)
.
[6] 王盘兴,贾淑静. 7月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遥相关结构及其特点[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7,(01)
.
[7] 陈辉,寥胜石. 初夏北半球500hPa遥相关型特征及与我国降水的关系[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9,(04)
.
[8] 吴洪宝. 7—9月500百帕位势高度场的准两周振荡结构[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88,(02)
.
[9] 吴仁广,陈烈庭.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降水与全球500hPa环流的关系[J]. 大气科学, 1994,(06)
.
[10]征订《北半球500亳巴候平均高度及其距平环流指数》资料[J]. 浙江气象科技, 1984,(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