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孙岩. 提高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效果的初步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4,(01)
.
[2] 曾寒冰. 小麦未熟胚离体培养的研究——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再生植株[J]. 东北农学院学报, 1988,(01)
.
[3] 毕瑞明,王洪刚. 小麦成熟胚的组织培养[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8)
.
[4] 李琴,江千涛,魏育明,颜泽洪,郑有良. 生长素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06,(05)
.
[5] 余桂荣,尹钧,郭天财,牛吉山. 小麦幼胚培养基因型的筛选[J]. 麦类作物学报, 2003,(02)
.
[6] 安海龙,卫志明,黄健秋. 小麦幼胚培养高效成株系统的建立[J]. 植物生理学报, 2000,(06)
.
[7] 叶兴国,Shirley Sato,徐惠君,杜丽璞,Tom Clemente. 小麦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植株的稳定获得和检测[J]. 中国农业科学, 2001,(05)
.
[8] 徐星明,于飞,胡适全.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力的遗传研究[J]. 遗传, 1991,(06)
.
[9] 宋国琦,王成社,何培茹. 小麦幼胚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3,(02)
.
[10] 何勇刚,林刚,刘曼西,何光源. 小麦不同生理状态的幼穗和幼胚盾片与诱导分化能力关系的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1,(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