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潘岳. 巷道“封闭式”冲击的尖点突变模型[J]. 岩土力学, 1994,(01)
.
[2] 李铁,梅婷婷,李国旗,徐守仁,杨建留,董豪. “三软”煤层冲击地压诱导煤与瓦斯突出力学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06)
.
[3] 段宏飞,姜振泉,朱术云,孙强,刘德乾,杨伟峰. 大埋深高地压弱结构面顶板岩层诱发冲击地压离心模型试验[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9)
.
[4] 李新元. “围岩-煤体”系统失稳破坏及冲击地压预测的探讨[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0,(06)
.
[5] 韩颖,杨志龙. 矿柱失稳的突变分析[J]. 中国矿业, 2013,(01)
.
[6] 袁瑞甫,李化敏,李怀珍. 煤柱型冲击地压微震信号分布特征及前兆信息判别[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01)
.
[7] 潘俊锋,蓝航,毛德兵,夏永学. 冲击地压危险源层次化辨识理论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S1)
.
[8] 曲效成,姜福兴,于正兴,鞠红阳. 基于当量钻屑法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11)
.
[9] 潘岳,吴敏应,王志强. 对“准脆性材料破裂过程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的讨论[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03)
.
[10] 刘金海,翟明华,郭信山,姜福兴,孙广京,张宗文. 震动场、应力场联合监测冲击地压的理论与应用[J]. 煤炭学报, 2014,(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