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邹涛,姚树桥.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J]. 心理科学进展, 2006,(05) .
[2] 毛榕榕,田孟,徐林. 抑郁的大脑: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和抗抑郁新药研发[J]. 自然杂志, 2009,(03) .
[3] 肖晶,朱雪玲,罗英姿,张小崔,何晓燕,王湘,姚树桥. 抑郁症的脑结构异常—结构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5) .
[4] 张小崔,廖坚,朱雪玲,肖晶,姚树桥. 抑郁症认知易感者杏仁核体积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1) .
[5] 王绪轶,李宝娟,周旭辉,刘铁桥,胡德文,郝伟. 海洛因成瘾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1) .
[6] 凌宇,杨娟,章晨晨,蚁金瑶,姚树桥. 社会支持调节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追踪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5) .
[7] 许新梅,王惠南,黄伟.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和互相关分析的脑功能连接研究[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8,(01) .
[8] 廖成菊,冯正直. 抑郁症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的脑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2) .
[9] 高华,彭新波. 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新解释——双重加工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01) .
[10] 马庆霞,郭德俊.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