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华元,胡追成. 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 中国针灸, 2009,(11)
.
[2] 何正有,张艳红,魏冬,郁荣华,袁慧慧,蓝闽波. 湖北产鲜艾与陈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 中成药, 2009,(07)
.
[3] 岳公雷,杜广中,张磊. 不同质量艾炷灸温度时间曲线变化的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11,(10)
.
[4] 谢华,易受乡,易展,严洁,林亚平,宋炯,彭芬,常小荣. 灸法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05)
.
[5] 汪国华,张凌,张文惠. 清艾条燃烧特性的研究[J]. 中药材, 2000,(09)
.
[6] 张蕊,仇裕丰. 不同灸位、刺激量施灸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06,(09)
.
[7] 刘农虞. 不同灸量、灸质、灸法的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1993,(Z1)
.
[8] 路玫,张丽繁,袁晔,于冬冬. 隔姜灸、悬灸对不同穴位各时段热感度的对比研究[J]. 中国针灸, 2011,(03)
.
[9] 高俊虹,王玉敏,崔晶晶,马淑骅,崔海峰,付卫星,张萌,王洪新,喻晓春. 穴位不同组织结构决定和影响经穴—内脏效应特异性的科学基础[J]. 中国针灸, 2010,(04)
.
[10] 靳然,孟笑男,赵百孝. 灸用艾叶的道地药材及加工标准的探讨[J]. 中国针灸, 201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