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波,徐庆国,李海林,刘红梅. 农作物化学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07,(S1) .
[2] 吴正景,张菊平,时灿辉,巩振辉. 叠氮化钠诱变玉扇愈伤组织的研究[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10,(12) .
[3] 李云,付绍红,杨进,王继胜,邹琼,陈晓华,陶兰蓉,康泽明,唐蓉,张汝全.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bndf-1的遗传鉴定及利用潜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13) .
[4] 董颖苹,连勇,何庆才,徐涵. 植物化学诱变技术在育种中的运用及其进展 Ⅰ.化学诱变技术及诱变效率[J]. 种子, 2005,(07) .
[5] 闫双勇,刘学军,苏京平,马忠友,孙林静. TILLING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11) .
[6] 崔广荣,张子学,张从宇,胡能兵,隋益虎,李杰勤. 蝴蝶兰NaN_3离体化学诱变及再生植株RAPD检测[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04) .
[7] 游晴如,黄庭旭,张水金,杨东,马宏敏. 植物诱变新技术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J]. 江西农业学报, 2003,(02) .
[8] 王峰,徐飚,杨正林,凌英华,何光华,陈胜,卿明敬,桑贤春. EMS诱变水稻矮生资源的鉴定评价[J]. 核农学报, 2011,(02) .
[9] 马玉涵,赵岩,张强,孙玉军,周正义. 叠氮化钠诱变对离体蝴蝶兰类原球茎生理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0,(02) .
[10] 周平兰,梁满中,陈良碧. 合子期化学诱变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J]. 核农学报, 200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