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后保,黄玉梓. 陆地生态系统氮饱和对植物影响的生理生态机制[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6,(04) .
[2] 李欣,黄璐琦,邵爱娟,林淑芳,郑鑫. 黄芩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J]. 世界科学技术, 2003,(06) .
[3] 刘雄,高建德. 黄芩研究进展[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7,(02) .
[4] 王兰珍,刘勇. 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2) .
[5] 杨冬野,蔡少青,王璇,杨文莲,谿忠人,山路诚一,难波恒雄. 不同生长年限野生与栽培黄芩的药材鉴定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22) .
[6] 李凤,王文全,游佩进,张红瑞.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10,(07) .
[7] 陶曙红,吴凤锷. 生态环境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影响[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3,(02) .
[8] 邵玺文,韩梅,韩忠明,孔伟伟,杨利民. 水分供给量对黄芩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6,(10) .
[9] 赵则海,于景华,杨逢建,祖元刚,曹建国. 人为扰动对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与总黄酮含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4,(12) .
[10] 薛健,张丽萍,赵永华,杨世林. 中草药栽培现代化的研究思路[J]. 世界科学技术, 20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