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爱华,陈克平,姚勤. 家蚕荧光茧色分子标记初探[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
[2] 张雨青,虞晓华,沈卫德,马永雷,周丽霞,许乃霞,尹书倩. 家蚕荧光茧色的判性机理[J].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9,(04)
.
[3] 于振诚,于乃胜,牟志美. 家蚕荧光茧色的研究进展[J]. 蚕业科学, 2006,(01)
.
[4] 申屠仁华,徐俊良,吕顺霖,陈荣新. 桑蚕茧荧光色素的理化学研究[J]. 蚕桑通报, 1994,(01)
.
[5] 虞晓华,谢立群. 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研究[J]. 蚕业科学, 1997,(03)
.
[6] 于振诚,顾寅钰,张风林,李化秀. “荧光”蚕品种雌雄荧光色素来源及代谢差异[J]. 山东农业科学, 2007,(01)
.
[7] 闫敏辉. 关于“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连锁与交换”的商榷[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S1)
.
[8] 唐斌,徐世清,戴璇颖,陈息林,司马杨虎,王玉军,吴阳春. SCAR分子标记方法检测家蚕品种和纯度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05)
.
[9] 仇贵生,陈汉杰,张怀江,闫文涛. 阿维菌素不同剂型对果树害虫田间控制效果比较[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5)
.
[10] 于振诚,顾寅钰,李化秀,李智峰. “荧光”判性蚕品种雌雄不同发育时期及组织器官的荧光色观察[J]. 中国蚕业, 2007,(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