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谭玲玲,廖海民,蔡霞,胡正海. 北柴胡茎、叶的发育解剖学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 谭玲玲,蔡霞,胡正海. 北柴胡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5,(11)
.
[3] 杜景红,左廷兵,李凤兰,胡宝忠. 柴胡属(Bupleurum L)植物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03)
.
[4] 陈莹,谭玲玲,蔡霞,胡正海. 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02)
.
[5] 史群云,高丽丽. 柴胡的研究现状[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03)
.
[6] 谭玲玲,胡正海,蔡霞,陈莹,史文静. 北柴胡营养器官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其含量比较[J].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07,(04)
.
[7] 谭玲玲,蔡霞,胡正海. 北柴胡各器官中总黄酮动态变化研究[J]. 中草药, 2008,(02)
.
[8] 王鸣,刘培,冯煦,董云发,赵友谊,陈雨,孙浩. 北柴胡茎叶化学成分研究(Ⅱ)[J]. 中药材, 2009,(03)
.
[9] 谭玲玲,陈莹,蔡霞,胡正海. 北柴胡的生物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5,(09)
.
[10] 刘培,冯煦,董云发,王鸣,赵友谊,赵兴增. 北柴胡茎叶化学成分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