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厚本,邵志芳,杨义标,邱少松,陆宏芳,彭少麟. 华南地区几种常见植物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J]. 生态环境, 2007,(01) .
[2] 连宾,王进军,陆玲. 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
[3] 马丹炜,王胜华,罗通,王文国,庄国庆,陈放. 环境因子对岩生植物金发草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
[4] 林娟,殷全玉,杨丙钊,杨铁钊,杨志晓.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1) .
[5] 崔磊,赵秀海,张春雨. 化感作用研究动态及展望[J]. 浙江林业科技, 2006,(01) .
[6] 林文雄,何海斌,熊君,沈荔花,吴敏鸿,林瑞余,何华勤,梁义元,李兆伟,陈婷.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6,(08) .
[7] 左宇,李绍才,杨志荣,赵建. 岩生植物金发草生长发育对水分的响应[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
[8] 丁惠君,彭祺,张维昊,吴小刚,周连凤,方涛. 三种湿生植物对微囊藻的化感作用初步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04) .
[9] 柴强,黄高宝. 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应用潜力[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03) .
[10] 税军峰,张玉琳,马永清. 白三叶对黑麦草、弯叶画眉草的化感作用初探[J]. 草业科学, 20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