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葛蕴智,葛红幸. 杂交三色堇制种技术操作规程[J]. 中国种业, 2005,(04)
.
[2] 王健,包满珠. 三色堇主要观赏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J]. 园艺学报, 2007,(02)
.
[3] 郑思乡,胡秀,雷小云,章海龙,赵燕,周丽娟. 离体培养条件下三色堇多倍体诱导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04)
.
[4] 周希胜,任红云,王敏. 三色堇种子繁殖技术[J]. 吉林蔬菜, 2002,(05)
.
[5] 鄂利锋,高天丽. 三色堇人工杂交制种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3,(11)
.
[6] 齐鸣. 三色堇杂交1代优势研究初报[J]. 浙江农业科学, 2003,(06)
.
[7] 解本湖. 三色堇杂交育种新技术[J]. 中国花卉园艺, 2008,(24)
.
[8] 张其生,包满珠,卢兴霞,胡惠蓉. 大花三色堇育种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10,(01)
.
[9] 王健,包满珠. RAPD在三色堇(Viola wittrockiana)自交系遗传关系研究及杂种优势预测中的应用[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