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谦. 核盘菌侵入油菜超微结构及侵染机制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94,(03)
.
[2] 李玉芳,官春云. 油菜菌核病菌侵染的组织病理学、致病及抗病机制的研究[J]. 作物研究, 2005,(S1)
.
[3] 张志元,张翼,罗永兰,官春云. 油菜抗菌核病的部分生理生化机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02)
.
[4] 吴纯仁,刘后利. 油菜菌核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Ⅱ.病菌侵染过程的组织病理学[J]. 中国油料, 1990,(01)
.
[5] 熊秋芳,刘胜毅,李合生. 抗、感菌核病油菜品种几种酶活性对草酸处理的响应[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8,(01)
.
[6] 张笑宇,刘正坪,胡俊,李荣禧. 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5,(01)
.
[7] 倪守延,杨文翠,张成林,檀根甲,解宜林. 油菜菌核病菌营养生理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5,(03)
.
[8] 双桑,阮颖,彭冬平,刘春林. 油菜菌核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06,(05)
.
[9] 李国庆,王道本,周启,黄鸿章. 核盘菌菌核萌发多样性的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97,(01)
.
[10] 刘勇,刘红雨,曾正宜. 油菜菌核病菌系致病性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