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柯永培. 玉米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育种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 (03)
.
[2] 郑祖平. 玉米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及两种供氮水平下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分析[D]. 四川农业大学, 2006, (01)
.
[3] 仪治本. 高粱、玉米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探讨及高梁异胞质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分析[D]. 山西农业大学, 2005, (06)
.
[4] 张丽娟. 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D].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03)
.
[5] 陶亚忠. 玉米与油菜素类固醇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ZmDWF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03)
.
[6] 彭锁堂. 中国主要杂交水稻品种指纹图谱标记和鉴定技术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02, (02)
.
[7] 杨俊品. 玉米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D]. 四川农业大学, 2002, (01)
.
[8] 唐浩. 水稻品种DUS测试标准品种多样性和测试性状稳定性分析[D].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06)
.
[9] 刘长华. 加拿大玉米群体杂交选系性状评价、遗传多样性及杂种优势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 2011, (01)
.
[10] 黄青. 玉米应答低磷胁迫的消减文库构建及部分EST序列分析[D].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12)
.
|